Amor Fati-果然满

Douchebag And Asshole

从《辩诉交易》浅谈故事结构

我收到了一篇论文。十八这一套组合拳给我打傻了已经,请原谅我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来了。我现在的心情大概就是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上了试卷(呸!你也配!)然后看见了阅读理解答案。

我要仔细研读它。给十八土下座!

十八盼着过夏天: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篇同人文单独撰写一篇文评。圈内不乏许多以推崇文意赞美文词膜拜文风为重心的评论,我自己也有幸收到过,解构剖析看来,多为阅后言之拳拳的真情流露,有的甚至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全篇的脉络走势和情感节奏并加以整理总结,实乃作者提神醒脑加鞭码字必备良方,可以说已经成为目前文手圈内最炙手可热的刚性需求。




然而,我今天打算破坏一下"队形",且以我非常喜爱的奇异铁同人文《辩诉交易》为例,谈一谈鲜少有人触及的结构问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点赞作者的"好评",同时还可以为大家贡献上一些写作上的"干货"、"硬货"。当然,在前两个要素两手抓两手硬的基础上,"彩虹屁"是万万不能少的,并且句句情真意切,童叟无欺。




那么下面就进入正题。




一篇小说类同人文学作品,除开同人的特殊标签,其内核仍然是一篇故事形式的文学读物。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所以,作为同人衍生小说,在人物塑造(性格、价值观念等)贴合原作的前提下,故事主题、戏剧化的情感矛盾和曲折的剧情走势依旧是吸引读者注意的关键。而结构,这一看似在文字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具,则是将这些关键点紧密联系起来、使作者笔下各个角色可以在为其设置的情节中合情合理发展变化聚散离合的重要载体,其重要程度不亚于物流产业之于实体经济。




首先,我想肯定的一点是,《辩诉》是一篇AU(平行宇宙)性质的职场类同人爱情小说,经二次创作的故事设定被选取放置在了司法系统(非本国)这样一个专业要求极高的业务领域,故此,即便拥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背景、掌控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作者而言,创作难度依然可想而知。仅是敢于起草创作这点,便已令我十分钦佩。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几乎都知道,"了解基本运作"与"落实到笔尖"之间横亘着云泥之别。再观《辩诉》一文,从司法典故的灵活运用到法理内核的深刻阐释,通篇种种细节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英美法系沉浸到心胸的筋骨的解读。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业内知识储备,必定还认真精细地做足了案头提纲的筹备工作。其行文之细腻,细节之丰满,读之每每发人深省,留心处处皆是学问。兼之巧妙规避了晦涩的学术"冰山区",深入浅出,取舍得当,免于宣兵夺主,既很好地烘衬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又在法学这样一座貌似高不可攀的严肃殿堂之内庄重而不失友善地向好奇求知的读者们推开了一扇可以合理窥伺的窗口。实属同类小说的优秀范例。




从出现小说这一文学创作形式开始,一个故事的基本结构,默认最言简意赅的划分便是"开端、中间和结尾"。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稀松平常,手到擒来,没有什么值得研究揣摩的难点。是的,或许对一篇篇幅较短、角色寥寥、线索单一的短作品确实如此。但当我们将品评的镜头聚焦到一篇篇幅较长、出场人物众多、线索繁琐复杂的中长作品时,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巧妙地利用连续的支线交互影响、环环相扣——相当于多个彼此照应的"开端、中间及结尾"以类似卡"农某"的多变节奏性顺序演绎——使一众支脉不单单首尾相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后呼应、潜移默化渐次推进,进而张弛有度地一一归入故事轴心的主动脉,在戏剧性线索的充分披露后水到渠成地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是何其难能可贵!这种典型的"三幕剧结构"被只完成了上部创作的《辩诉》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入木三分。




我们来适度拓展一下,"三幕剧结构"即"戏剧性结构"的表达可以具体量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开端、中间进程、总结局。




*一个能展开整个故事的干扰事件(总线)和多个阶段性辅助干扰事件(支线)。




*一个立足于主人公与主要对手之间的核心冲突。




其中,中间进程作为中轴,支撑起了整个故事行走的脊梁。在情节铺展的"一推一"、"一推多"、或者"多推多"的"叠浪式"剧情运作中,非常考验作者对每一支线与主线或下一支线相连的一系列"扣眼"即"导火索"或"起跳板"的编排能力,这些所有的情节起承转合点都必须在最合适的时间、最恰当的地点,围绕最能驱动核心冲突的人物发生展开,且根据重要性不同,持续时间(篇幅)必须拿捏得当,长度适中。不可过长,否则便失去了矛盾激发的尖锐性,造成"哑火"的尴尬,显得冗繁乏味;更不可太短,"放空炮",不然不仅不利于读者解读,恐怕还会蒙上故弄玄虚之嫌。




但要知道,即使最优秀的作者笔下的故事也不可能做到随处引人入胜。激动人心的场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善用对话艺术、夹带关键信息填补其间较为平和的"缓冲地带"绝对是一项优良助益,这点在《辩诉》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我随手截取的几段摘抄,其中精妙大家可自行体会:




/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很不幸,我想卡尔·莫度先生会在见到我之前忍不住往他的西服里塞一把枪的。”斯蒂芬语气讽刺,“不过看在我们共同的导师的份上,是的,我确实收到了邀请。”




         “那我恐怕要穿着防弹衣去,虽然我不觉得那东西能发挥作用。光是那些家伙眼睛里抛出的刀子就足以让我成为你的下一个被害人了。”托尼笑着说,他似乎是无意识地敲击着自己的胸口,“那我想你是不会去了?实话说,我不意外。”




        “你希望我去吗?”




        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斯蒂芬立刻就后悔了。




        “我?”托尼睁大了眼睛,显得有些惊讶,然后很快笑了起来。“别了,斯蒂芬,别让我太影响你的判断。”他率先往外走去。




        “但是我向来诚实。我希望你去。”




——C4/




/    “没错。”托尼难得叹了口气:“瞧见泽莫了吗?别再说莫度讨厌你了,跟泽莫比起来,他简直是个闹脾气的八岁孩子呢。”




——C5/






/        他戏剧性地在空中挥舞左手:“他是天堂的使者,也是地狱的守门人。我从不否认。我会为了私人的利益采取你能想到以及想不到的一切手段,他人的权益这时候不太能被我纳入关心的范畴。”




        他的语调上扬了,充满了傲气和攻击性,那是独属于这个存在感极为强烈的律师的个人印记:“只要他们能够请得起我,就一定能从我手里获得他们想要的。”




        他的眼睛里是极度锋锐的自信:“我做得到。虽然我知道你很清楚——”




        他迅速地看了斯蒂芬一眼,眼里藏着一点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小心:“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以及像我这样的存在,同样是制度进步的一大动力。




——C6/




/        “我只是希望——”斯蒂芬感觉头脑昏沉,他握紧了托尼的手:“我不知道,也许在你死后,我希望看到你的墓碑上刻着——比如说,安东尼·爱德华·斯塔克,一个尽职的律师,一个正直的人?”




        “那我恐怕需要一块足够大的墓地,以免别人质疑这里埋不下三个人。”托尼冷笑了一下,但是他没有放开斯蒂芬的手。




——C6/




/她强调道:“你必须把蛇缠在手杖上。*”




——C7 /




/        “你以为事情由你来做结果就会变得不同,托尼。恕我直言,我真好奇你是怎么把你的自大塞进衬衫里的。”




——C9 /




/       “你真了解我,亲爱的,”托尼也学着他的样子挑起了眉毛,伸手拿过罐子,往锅里磨着黑胡椒粒,“保证是头版头条。”他陶醉地闻了闻锅里散发出的香气,“真好,我等不及了。地检办给你的假期千万别太长,否则你会毁掉我的健身成果的。”




——C13/




干扰事件的发生发展发酵会引发参与其中的角色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帮助作者将意图通过故事展示给读者的东西加以提炼提纯。




毋庸置疑,情节的转折构成了强有力的心理冲击,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极其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错误,基准原则是务必要把控的:




无论是急转直上还是急转直下,转折必须是可预见性的,即存在一定的征兆,而非无逻辑的空穴来风。并且,最重要的,无论后续的叙述情节如何铺展渲染,针对转折那部分的叙述当清晰有力,一针见血。




以《辩诉交易》为例,在故事的开始部分,即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完整干扰事件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剖析:




*主要人物出场且必须出场。




史蒂芬作为检察官参与一起公诉案件,而托尼则是此案件嫌犯的辩护律师。




*第一个干扰事件发生。




托尼主动提出辩诉交易,并且这个交易价码明显对史蒂芬一方有利。即托尼在此案件做出了让步。




*随干扰事件产生的问题。




托尼索取了辩诉交易的回报:一个吻。




首先确定的基本要素如下:




*主角




一个或多个,和他(们)面临的切实问题。史蒂芬斯特兰奇,业绩优异坚守原则的检察官与声名狼籍的所谓"恶人律师"托尼斯塔克秘密相恋。




*核心冲突。




他们建立在近乎对立的职业立场和相悖的现时理念的爱情在双方对手的虎视眈眈下危如累卵。




人物环境问题均已就位,下一步,利用干扰事件激化核心冲突:




*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景的反向发展互相牵引。




史蒂芬发觉自己爱上了托尼,但对方的态度却始终不明朗,这令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同时,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原则性差异由于了解的加深而日益凸显。




*描摹人物侧影,勾勒人物洄波。




妹妹的不幸遇害是史蒂芬早年立志成为一名法律人的根源所在。而他过于正直、自负的处事风格导致的"不合群"为其日后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埋下了伏笔。




同理,暗示第二主角托尼显赫的家族背景,他在业界的声名狼籍树敌无数客观源自其高超的业务能力和选取当事人的极端功利性(刻意模糊化处理,增加可操作隐情)。




人物塑造基本成型,事件框架搭建好了,填塞要从下至上按部就班,不可"抢拍",更忌头重脚轻,要区分标新立异和"无理取闹"。




*逆境效应,增加风险,尤其是主角的。




一个备受瞩目的案件使他们再度对簿公堂——随着审判辩诉进入白热化,他们各自秉承的信念冲突激化——他们的关系被不怀好意者发现并恶意曝光——史蒂芬陷入内务审查的黑暗漩涡,敌对势力趁机落井下石。




*主角更进一步的行动。




托尼看似冷漠的态度——在外界的正反影响下史蒂芬复杂纠结的心理活动变化——事态的持续恶化——沟通的缺失导致主角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发——争端一触即发——高潮(隐情伏笔)。




综上,以上每个步骤乃至下属的分支(将单章内部结构拆解开来同理,其中,第五章的"宴会风波"和第八章的"法庭激辩"设计尤其严谨技巧,堪称典范),《控辩交易》都工整、规范、完美地做到了,将严密扎实的逻辑秩序和缱绻激荡的情感碰撞融会贯通,所以才令小说整体呈现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观感。




假如在撰写大纲时思路比较混乱,建议手动记录总结整体结构路线。我强烈推荐一位美国剧作家温迪简汉森对剧本的检验总结法,放之小说写作同样适用,在斗胆此将其延伸拓展为四项,仅供参考:




1、总结主要干扰事件,落实列举推动情节发展的危机动因是什么,客观目的是什么,主角的主观应对是什么。




2、从第一个转折点开始总结,它的发生起源是什么,造成了什么结果,人物关系如何变化(正向反向、内部外部、主观客观),人物的心理预期是什么,人物的反应动作说明了什么,这个转折点和下一个转折点的衔接关键是什么。




3、根据上一条,依次类推,第二转折点,直至最后一个转折结束。




4、主旨抛物线是否与预设中心贴合,假设偏离如何修正。




通过罗列上述四个步骤性总结可以很好地规避结构上的不必要谬误,保证故事条理清晰,逻辑通达,衔接连贯。只是有一点需谨记,结构只是工具,最重要的仍然是逐一落实到文本上的文字。




鲁迅先生在回复北斗杂志社的一封信里曾经列举过针对那时青年作家浮躁风气的作文八条规则,其中三条堪称写作的金科玉律,私以为值得每一个希望在写作上进益的人谨记在心力争恪守。




*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最后,无需我再多言《辩诉交易》是一部多么优异的同人小说。现在,我们尽可翘首期待它的下一部,相信作者 @Amor Fati满 不会让我们失望。




(狗头)



评论(1)

热度(84)

  1.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